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:2016 Supply Chain Trends (2016年供應鏈趨勢),作者列出了12大趨勢,可以參考看看。
2016年供應鏈趨勢 #1-#7
# Supply Chains will look to go Digital (數位化供應鏈)
# Responding to Innovation & Change but with an Eye on Fundamentals (著眼於基本面回應創新)
#Augmented Reality a.k.a. AR (虛擬實境)
#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Steroids (人工智慧的大幅增長)
#Agile = The New Lean (敏捷為新的精實)
#Procurement's New (read Bigger) role in the Supply Chain (採購在供應鏈上扮演更大的角色)
#Collaboration continues to take center stage for efficient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(協同作業是供應鏈管理的重中之重)
2016年供應鏈趨勢 #8-#12
# A bigger focu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, especially resiliency (更高的關注於供應鏈風險管理,尤其是彈性)
# Making the supply chain circular vs. linear (循環式的供應鏈而非直線型)
# Cloud computing continues to increase in use (更多雲端計算)
# Wearables are the new hot trend on the supply chain block (穿戴式裝置成為供應鏈的一環)
# A continued, renewed (or new) focus on data analysis for continual improvement & better supply chain visibility (在資料分析上持續更多或新的關注來改善供應鏈可視度)
2016/5/31
2016/5/27
工業4.0這麼廣,到底可以做什麼?
很多人有這個疑問,工業4.0是一個很大的框架,那麼一個企業可以做什麼?我指的是企業藉由「工業4.0」可以達成的目標或成果? 我覺得可以由工業4.0基本的三個整合面向來思考。
首先是生命週期的整合面 (SYStem Lifecycle Management, SYSLM)
產品由研發、銷售、生產、交貨到服務,一路上可以收集到很多的資料,透過這些資料的分析可以改善產品的設計、生產...等。例如:透過生產過程資料的分析改善生產方式,提高良率降低成本。抑或是收集產品服務維修、與消費者互動的資訊,改善產品,例如小米的UI改善。
其次則是IT/OT的整合
如何把業務作業流程與現場製造執行怎麼串連起來,讓接單、生產能夠即時化,改善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與彈性。這個議題比較傳統,還是跟過去ERP、APS、MES等等有相關。不過因為資訊科技的進步,有機會可以透過較新的商業分析工具與技術來改善。所以這也是一個可以探討的方向。
最後則是生態系統的整合
工業4.0相當強調為客戶打造獨特的產品或服務,所以跟客戶協同作業是相當的重要。如果僅僅是接單生產,沒有辦法與客戶有深入的互動與協同作業,將沒有辦法提高黏著性留住客戶。而相對的,為了供應鏈的效率與彈性,也必須與供應商協同,讓供應商一同發揮彈性與效率,透過生態鏈的方式來服務客戶。
透過這三個面向來思考,企業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短、中、長期的目標,逐漸來實現工業4.0。
首先是生命週期的整合面 (SYStem Lifecycle Management, SYSLM)
產品由研發、銷售、生產、交貨到服務,一路上可以收集到很多的資料,透過這些資料的分析可以改善產品的設計、生產...等。例如:透過生產過程資料的分析改善生產方式,提高良率降低成本。抑或是收集產品服務維修、與消費者互動的資訊,改善產品,例如小米的UI改善。
其次則是IT/OT的整合
如何把業務作業流程與現場製造執行怎麼串連起來,讓接單、生產能夠即時化,改善供應鏈的反應速度與彈性。這個議題比較傳統,還是跟過去ERP、APS、MES等等有相關。不過因為資訊科技的進步,有機會可以透過較新的商業分析工具與技術來改善。所以這也是一個可以探討的方向。
最後則是生態系統的整合
工業4.0相當強調為客戶打造獨特的產品或服務,所以跟客戶協同作業是相當的重要。如果僅僅是接單生產,沒有辦法與客戶有深入的互動與協同作業,將沒有辦法提高黏著性留住客戶。而相對的,為了供應鏈的效率與彈性,也必須與供應商協同,讓供應商一同發揮彈性與效率,透過生態鏈的方式來服務客戶。
透過這三個面向來思考,企業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短、中、長期的目標,逐漸來實現工業4.0。
2016/5/20
由3.0到4.0的路 (下)
在工業3.0,主軸是CIM (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),是透過電腦與自動化來實現製造整體控制的環境。國際自動化協會就提出一個架構,稱為ISA-95,分成四個層次,來描述整個自動化環境的建置。
因為工業4.0是基於3.0往上加上一些智能的元素,所以要實施工業4.0的時候問題來了,現場的機台、設備來自全世界許多的廠商,而這些機台、設備各講各的語言 (communication protocal),這樣是不是很難溝通呢?
如果要換掉這些老舊機台設備,那麼企業主就要投入大筆的資金,所以呢,很多公司就卡在這裡走不下去了。這時候所謂工業電腦的公司就跳出來了,它們的價值主張就是幫這些老舊機台加上外掛,透過這些外掛讓機台的資料可以吐出來。
不過做完這些,大概只是把工業3.0補考完而已,實際上對於所謂工業4.0建置是還沒開始。
在工業3.0後,有各式各樣的電腦控制系統以及資料 (來自level 3, level 4的資料),而怎麼把這些資料放在一起管理,方便使用就是說大不大、說小不小的問題了。
因為不同系統有不同的重要性與負荷,如果要常常去要資料,可能造成一些關鍵系統負荷過大,所以就只能一段時間要一次。因此資料就不容易即時或是統一時間,自然要拿來分析就不方便了。
而在工業4.0中最重要的智能部分才是真的最大的問題。過去很多智慧是在做中學而來的,這些老經驗的員工如何傳承這些知識、經驗,是人工決策階段所面臨的重要問題。
所以工業4.0是倡議要把這些經驗透過系統模型來實現,但是作這樣的事情是需要很多的人才:簡單說,要有會分析的專才、要有懂domian產業知識的人、要有會把這些知識變成系統化的人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很少有公司可以養得起這樣的團隊。而這才可能是工業4.0最大的挑戰。
所幸,現在有很多公司嘗試著把這些東西(分析模型)商品化,搞成人工智慧、機器學習這樣的軟體,或許在這種情況下,有機會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夠實現工業4.0
因為工業4.0是基於3.0往上加上一些智能的元素,所以要實施工業4.0的時候問題來了,現場的機台、設備來自全世界許多的廠商,而這些機台、設備各講各的語言 (communication protocal),這樣是不是很難溝通呢?
如果要換掉這些老舊機台設備,那麼企業主就要投入大筆的資金,所以呢,很多公司就卡在這裡走不下去了。這時候所謂工業電腦的公司就跳出來了,它們的價值主張就是幫這些老舊機台加上外掛,透過這些外掛讓機台的資料可以吐出來。
不過做完這些,大概只是把工業3.0補考完而已,實際上對於所謂工業4.0建置是還沒開始。
在工業3.0後,有各式各樣的電腦控制系統以及資料 (來自level 3, level 4的資料),而怎麼把這些資料放在一起管理,方便使用就是說大不大、說小不小的問題了。
因為不同系統有不同的重要性與負荷,如果要常常去要資料,可能造成一些關鍵系統負荷過大,所以就只能一段時間要一次。因此資料就不容易即時或是統一時間,自然要拿來分析就不方便了。
而在工業4.0中最重要的智能部分才是真的最大的問題。過去很多智慧是在做中學而來的,這些老經驗的員工如何傳承這些知識、經驗,是人工決策階段所面臨的重要問題。
所以工業4.0是倡議要把這些經驗透過系統模型來實現,但是作這樣的事情是需要很多的人才:簡單說,要有會分析的專才、要有懂domian產業知識的人、要有會把這些知識變成系統化的人。在這樣的情形下,很少有公司可以養得起這樣的團隊。而這才可能是工業4.0最大的挑戰。
所幸,現在有很多公司嘗試著把這些東西(分析模型)商品化,搞成人工智慧、機器學習這樣的軟體,或許在這種情況下,有機會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夠實現工業4.0
訂閱:
文章 (Atom)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

-
我認為供應鏈規劃裡面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產銷規劃 (S&OP);它是整個供應鏈執行的核心機制(請注意,是供應鏈規劃,不是供應鏈管理)。看一個公司進行產銷規劃時所參與的層級,就可以知道這個公司運作的好不好。 幾個星期聽到一段分享,他提到當初Steve Jobs剛...
-
最近跟同事聊天,剛好聊到這個話題,做個筆記吧~ 需求計畫 (demand planning)、需求管理 (demand management)、需求感知 (demand sensing),三個有啥不同? 銷售人員會預估未來需求,這個稱為銷售預測 (sales forec...
-
在討論規劃流程時,有一個重要但常被忽略的議題就是滾動計畫與計畫循環 (rolling planning & planning cycle),需多人要導入規劃系統時,常就單點功能討論,爭個你死我活,但其實有些需求或問題在考慮滾動計畫與循環後,其實就沒那麼複雜。 什麼是...